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工作动态>综合报道

聚智汇力 薪火传承——湖北省古籍保护人才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25-07-22

7月16至18日,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宁夏古籍保护中心)承办的“第二届古籍保护人才发展论坛”在银川顺利召开。湖北省古籍保护中心作主题交流。

古籍保护的关键在于人才,只有拥有一支专业过硬、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才能让文明根脉在守护中得以延续。湖北省古籍保护中心(以下简称“省古保中心”)为古籍工作者搭建起覆盖全领域的成长平台,推动从业人员从50 余人发展至 160 余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者 20 余人,硕博学历青年人才为队伍注入专业活力,构建起多维度、跨领域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普查编目,培养专业严谨的基础型人才。联合中国古籍保护协会,通过“专家带骨干、骨干带志愿者”的梯队模式,连续9年开展中华古籍保护志愿行活动,并多次荣获国家表彰。现已完成56家单位,80余万册古籍的清点编目,全面摸清家底,为建立中华古籍联合目录打下坚实基础,也培养出一批熟悉古籍知识、掌握著录规范的基础型人才,为古保工作夯实根基。

二、精进修复,锻造技艺精湛的技能型人才。依托“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湖北传习所”,建成以传习所为核心引擎、内外联动的全省修复工作培养体系。以传习所为阵地,对内加强核心修复团队建设、对外引领全省队伍提高。目前,已通过8期“工作实训+一对一指导”模式的研修班培养学员200余人次,为多家单位定向培养修复人才,实现“结业即上岗”。另外,全国首创项目+实训的模式,以“湖北省历史文献修复项目”为抓手,顺利实施3期48个修复项目的成功立项,确保省内古籍存藏单位全覆盖,实现了修复项目与人才培养的双赢。

三、多方协同,储备功底深厚的研究型人才。大力推动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创新理论+实践双轮驱动模式,协同机制厚植人才土壤。同时,借古籍整理项目助力科研后备力量成长,以《荆楚文库·方志编》及“鄂图藏珍”重大出版项目为阵地,通过编目、修复、展览、扫描、出版、课题、视频全流程的古籍开发,让参与者的学术研究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四、数字活化,孵化创新高效的技术型人才。发布湖北家谱库、湖北方志库等自建资源库搭建“湖北历史文献资源平台”,形成了湖北省历史文献大数据中心,目前,二期项目及荆楚文库数据库也在大力推进中。各个数字平台的建设,省古保中心着意孵化既了解古籍保护知识、又掌握数字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数字化时代之需。

五、教育传播,塑造素养全面的多元型人才。通过举办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古籍展览,提升主创人员在文化传播领域的能力,形成了一支能策划、写稿、选品、陈列、讲解、文创的多元型队伍,助力公众教育。另外,借势新媒体推广平台,培养新媒体传播团队。如指导省图书馆成立“古色悠然”推广品牌,推出了“鄂图藏珍”“湖北方志”“东壁灵光”“册府千华”及“鄂籍藏书家”等系列短视频,打造了一只适应新媒体传播环境的古籍保护宣传队伍。

湖北省通过多领域、多层次的培养模式,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面对未来古籍保护工作的复杂性与时代的新要求,省古保中心有以下措施。

一是破解人才分布失衡。继续实施“省馆带基层”帮扶机制,如开展常态化培训、实施古籍保护人才“下沉计划”、为基层争取古籍保护专项经费、加强古籍修复和出版项目合作,逐步缩小区域差距。

二是补齐高端人才短板。实施古籍保护高端人才培育工程,通过名师带徒项目,在修复、数字化领域培养具有丰富经验和深厚专业知识的实操型人才、复合型人才。与高校古籍保护协同创新中心结对子,定向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博士、硕士,储备后备力量。

三是降低人才流失风险完善古籍保护人才激励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及省级项目;将重大古籍保护成果纳入职业晋升通道;升级工作环境和设备;加强职业认同教育,通过宣传古籍保护典型案例,讲述人才成长故事,提升行业社会认可度。

四是突破学科融合壁垒。制定古籍保护学科融合培养计划,打破学科局限,为在职人员开展跨学科交叉培训,促进学科融合。

     未来,湖北省将持续推进古籍保护人才体系建设,打造一支规模合理、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为湖北省古籍保护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湖北省古籍保护中心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