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工作动态>综合报道

匠心传承技艺 守护荆楚文脉——湖北省图书馆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侧记

发布时间:2025-03-24

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名单,湖北省图书馆成为了保护与修复古籍、传承中华文脉的“国家队”新成员。从蛇山南麓到沙湖之滨,湖北省图书馆走过了120年的历程,在各方助力下,珍贵的古籍再续文脉,重获新生,让古籍保护也变成了一群人的接力。

“得让年轻人都干起来”

在湖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室里,传统与现代并行。

一进入古籍修复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齐整的仪器设备,纤维检测仪、白度仪、拉力测试仪等规规矩矩放置在台面上。但在这样现代化的环境中,古籍修复师们每天早上的第一项工作却还是从打浆糊做起。

“这是古籍修复传下来的老规矩,也是我教授徒弟的第一课。”湖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技艺传承人盛兰说到。盛兰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开展以来湖北省第一批参加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培训班的古籍修复师,从业二十余年,她积累了无数的心得,在2024年成为了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导师。

▲盛兰(右二)正在古籍修复组会上做技术讲解

北省图书馆现有8名古籍修复师,全是巾帼娘子军,人均学历大学本科及以上。她们走上古籍修复的职业道路,有人是因为专业加持,有人是因为兴趣使然。如何将她们培训成为合格的古籍修复师,湖北省图书馆下了一番大功夫。

盛兰从擦桌子的手势示范起,一招一式都不马虎,“老师傅怎么教给我的,我就怎么教给她们。出了门,我希望她们个个都是讲规矩有师承的古籍修复师。”除了接受日常教导练习,湖北省图书馆还积极争取培训名额,将古籍修复师们送到各处传习所去培训。在了解古籍修复相关技艺的重要影响以后,湖北省图书馆特意安排机会,将古籍修复师们送至北京学习纸张纤维分析技术,随后还赴安徽泾县、杭州富阳、宁波奉化等地参观学习造纸技艺。

▲湖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师在安徽泾县参观学习造纸工艺

2023年4月,湖北省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师们协助麻城市图书馆在短时间高质量完成首批39件契约文书的修复工作,并成功在湖北英山毕昇纪念园举办“立此存照——麻城市图书馆藏契约文书展”,对该批馆藏契约的修复成果进行集中展示。

因势利导,湖北省图书馆成为全省图书馆系统第一家获得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的单位,2024年“古籍修复技艺”也顺利入选湖北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目前,湖北省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师团队已经成为基本水平过关、内部分工明确、年龄梯队合理的一支队伍。湖北传习所导师张平对此功不可没,他常提到,古籍修复技艺需要与个人发展的特点结合起来,“得让年轻人都有兴趣、有动力干起来,古籍修复技艺才能后继有人。”

“全省一起进步才行”

在湖北,古籍修复工作呈现出明显的聚集性,除武汉市内数家单位有能力开展古籍修复日常工作以外,省内其他单位势单力薄。

面对古籍修复工作的发展困局,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数次到省图书馆调研。2022年,在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支持下,湖北省图书馆打通公私壁垒,发布了第一期湖北省历史文献修复项目申报通知。

第一期“湖北省历史文献修复项目”得到了省内各单位的高度关注,申报单位从公共图书馆、部属高校图书馆到博物馆,申报内容涉及珍贵善本、普通古籍、家谱、官契、民国文献,以及抗美援朝时期历史文献、拓片、民族文献等。

“我们第一年开展湖北省历史文献修复项目,鼓励大家进行融合创新,有单位独立申请自主修复的、有联合申报开展工作,还有引入社会力量协助工作等。”湖北省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刘伟成说到。

经专家评审,2023年3月,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批准并印发《关于2022年湖北省历史文献修复项目立项的通知》,资助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5项、基础维护项目8项。

与此同时,古籍修复工作也在省内形成了一股热潮。武汉革命博物馆、襄阳市图书馆、湖北大学图书馆、湖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湖北民族大学图书馆等多家单位均成功筹建古籍修复室。湖北省图书馆还与武汉革命博物馆、湖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联合举办古籍修复技艺互动活动及展览。

▲湖北省图书馆召开2023年度湖北省历史文献重点修复项目方案评审会

截至目前,“湖北省历史文献修复项目”开展至第三期,立项项目已有48项,为立项单位培训人员50余人次,基本覆盖了全省各市州。在项目基础上,襄阳市图书馆、湖北民族大学图书馆、武汉革命博物馆、湖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等单位还与湖北省图书馆单位建立了长期实训合作关系。

“一条线差哪一环都不行”

古籍保护工作是全链条的工作,原生性保护跟上了,再生性保护也不能掉队。

在古籍文献部,主任刘水清忙着统筹管理整个部门的工作,古籍编目、修复、缩微数字化、整理出版、展览宣传和活化利用,一项工作都不能少。

古籍编目是古籍保护的基础工作,经过多年努力,湖北省图书馆古籍普查与编目工作基本完成。目前,正以编纂《中华古籍总目·湖北卷》为契机,进一步梳理馆藏古籍,使著录臻于完善。

摸清“家底”后,古籍修复和数字化的工作就要同步进行了。目前,湖北省图书馆已完成超过100万拍的书影扫描,还按专题发布了古籍数字化平台,建有“湖北家谱”“湖北方志”两个全文影像数据库。此外,为统筹全省数字资源,“湖北省图书馆知识服务展示平台”也在建设当中。

▲工作人员在进行古籍扫描工作

刘水清介绍道:“为了‘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湖北省图书馆形成整理出版、展览、短视频推广三位一体的品牌策略。”

经过数年酝酿,2022年,湖北省图书馆推出了“鄂图藏珍”项目。“鄂图藏珍”虽是联动全省的古籍影印出版项目,但在具体工作中,对古籍编目、古籍修复、整理拍摄、学术研究、数字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均有涉及,是名副其实的古籍保护工程。此项目近几年成果频出,目前面世的有《湖北省图书馆藏稿本日记四种》《民国时期预约样本辑存》《鄂东王氏未刊稿丛编》《湖北省图书馆藏稀见明清总集选刊》《苍虬阁诗稿七种》等,其中数种列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冠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成果”标识。

湖北典籍博物馆建成后,先后举办了“荆楚宝典——湖北省图书馆藏珍贵古籍展”“徐行可捐赠古籍文物60周年精品展”“鄂图藏珍——鄂东王氏家族文献整理与保护展”,承办了“珠还合浦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湖北巡展以及“册府千华——湖北省藏国家珍贵古籍展”“东壁灵光——湖北省图书馆120周年历史文献特展”等系列展览。以上展览的推出,让馆藏珍稀文献一次次近距离地呈现在社会大众面前,部分展览甚至起到了现象级的推广作用。

▲武汉大学师生参观“东壁灵光——湖北省图书馆120周年历史文献特展”,旧五代史引起了热议

在新媒体传播方面,湖北省图书馆“瞄准”热门网络平台,在湖北省图书馆微信视频号、抖音、B站、微博累计发布“古色悠然”系列古籍视频83期,从古籍工作、藏书家、特色馆藏、文献整理研究等多个方面展示湖北省古籍保护工作。目前该系列在官方微信视频号播放量总计20.85万,加之抖音、B站、微博等各平台,累计约60万次。

▲“古色悠然”往期各系列视频

此次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让湖北省图书馆的百年历程又增添了光辉的一笔。未来,湖北省图书馆将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为古籍保护人才的培养、古籍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附件: